週日. 6 月 2nd, 2024

臉出油?改善 痘痘、粉刺,該知道是屬於哪種問題肌
為了改善保養的誤區,了解自身的肌膚狀態才能用對保養!
測試開始之前,首先先了解肌膚的四種膚質類型:油性肌膚乾性肌膚中性肌膚混合性肌膚,及另一種肌膚狀態:敏感性肌膚,而每種肌膚的類型所面臨的問題不同,相對應的保養方法也大相逕庭。

一分鐘吸油面紙測試法

使用溫和的洗面產品後將肌膚擦拭至乾爽,並靜待三十分鐘,之後使用吸油面紙吸取臉上各處油脂,並在光下觀察吸油面紙上的油量,依不同的區域及不同的出油量就能快速判斷出你屬於下列哪種膚質。

全臉皆油光:油性肌膚

油性肌膚的人,許多都受到毛孔較粗大、粉刺及痘痘的困擾,但同時,因為充足的油份能鎖住肌膚的水分,所以大部份的油肌看起來都相對年輕、澎潤且也比較不會長細紋。油性肌膚亦有可能因荷爾蒙不平衡、壓力、過度濕熱的天氣而變得更油膩。

油性肌膚常見問題

  • 毛孔較大
  • 白頭、黑頭粉刺及其他瑕疵
  • 油光、灰黑暗沉

油性肌膚保養要點

  1. 每日清洗臉部兩次或以上,大量流汗後亦須清洗
  2. 使用溫和的洗淨產品,切記勿大力及過度去角質
  3. 勿摳擠粉刺、痘痘,會使其惡化及物理性拉大毛孔
  4. 使用不致粉刺(non-comedogenic)之保養品
  5. 嚴密防曬以防因痘痘而形成之色素沉澱
  6. 適當保濕補水,避免因乾燥而使肌膚分泌過剩油脂

保養成分推薦

  • 維他命B3 能調理油脂分泌,抑制依靠油脂生存的痤瘡桿菌,並達到抗痘效果
  • 水楊酸 能促進表皮細胞正常代謝,改善因毛孔堵塞而形成利於粉刺痘痘生成的環境
  • 維他命E 能修護受損肌膚,加強肌膚防禦能力

T區有油:混和性膚質

混和性肌膚的人儘管T字區域(額頭、鼻子、下巴)的油脂分泌旺盛,但常面臨兩頰乾燥的困擾,選擇足夠保濕而不會造成T字區域肌膚負擔的保養品為首要任務,因過度油膩的保養品會讓此區域冒出粉刺及痘痘,亦可以進行分區保養。

混合性肌膚常見問題

  • 毛孔較中性肌膚大
  • T字區的粉刺及痘痘問題

全臉少量至幾乎無油:乾性膚質

乾性肌膚的優點其實頗多,像是幾乎看不見毛孔,年輕時肌膚非常細緻,但因為水分流失較多,所以老化速度也較快。乾肌可能會常感到臉部緊繃,而造成乾性肌膚的原因為基因、生活習慣(例如攝取過少優質油脂)、荷爾蒙變化、乾燥天氣等。脫水也是造成肌膚乾燥的主因,所以可以多攝取水分來維持水分。而會引起乾燥肌膚惡化的變因也有許多,如多風、曝曬陽光、寒冷、暖氣、過熱的熱水澡、某些藥物治療。

乾性肌膚常見問題

  • 肌膚緊繃、乾燥起屑
  • 紅色斑駁狀脫皮
  • 較缺少彈性
  • 較多紋路
  • 搔癢、敏感,若過於乾燥可能會起魚鱗狀皮屑

乾性肌膚保養要點

  1. 沐浴時間不過長、水溫勿過熱,且一天勿淋浴超過一次
  2. 使用溫和的肥皂及洗浴產品
  3. 沐浴後馬上擦上保濕產品
  4. 可使用室內加濕器

保養成分推薦

  • 積雪草苷 能修護舒緩、增強防禦能力、淡化紋路
  • 尿囊素 能潤澤保濕,提升肌膚保水度
  • 維他命B5 能修復肌膚屏障,維持健康狀態
  • 維他命C 有助淡化及減緩斑點形成
  • 胜肽 能撫平細紋,強化輪廓線
  • 乳霜及含油類的產品 較乳液有較好的保濕效果

全臉少量出油:中性膚質

中性膚質是所有膚質裡最少瑕疵的一種,不僅沒有粉刺、痘痘之困擾,也不易發生敏感問題,僅需要日常保養、因應季節加強即可以維持良好狀態。值得注意的是,膚質是會隨著年齡變化的,許多中性膚質的人邁向中老年後,因為油脂分泌減少,可能轉為乾性膚質,所以從25歲之後,即可開始注重抗老保養,以減緩細紋、鬆弛及斑點的生成

保養成分推薦

  • 玻尿酸 為極其穩定之保養成分,能夠抓住質量為自身分子1000倍之水分,能維持肌膚的膨彈潤澤感

敏感性肌膚狀態

敏感性肌膚為一種肌膚狀態,而非一種類型。除外在環境因素,若是因保養產品而引起發炎或刺激,儘可能找出會引起自身肌膚敏感的成分,所以建議較易敏感的族群在挑選保養品時,可先試用在手臂內側,24小時候皆無引起不適感,再使用至臉部,另外一次只使用一種新的保養產品也是快速排查會造成敏感成分的好方法。

保養成分推薦:

  • 維他命B5 修復肌膚屏障,維持健康狀態
  • K2 舒緩肌膚,讓肌膚不澀且具有保濕度
  • EGF 舒緩敏感狀態,建構更健康的肌膚屏障
  • 維他命E 具有修復及潤澤的效能。

綜上,不管肌膚的類型為何,各類型的皆應遵守保養五大原則:嚴密防曬、儘量不抽煙、隨時補充水分、每天溫和洗淨肌膚且勿帶妝睡覺、加強保濕,來維持健康、漂亮的肌膚狀態!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變成敏弱肌?由皮膚科醫師解說原因及改善方式
延伸閱讀:什麼是酒糟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酒糟肌好不了跟這有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僅供參考,無法提供醫療服務和取代任何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如需醫療服務,請諮詢您的醫生或至醫療機構就診。